时评:莫让起跑线变成抢跑线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3-09-24】许多懂得教育的美国人,对年轻人都有一句口头禅式的训诫:Liveyourlife!翻译成中文,就是“活出真我”。长辈留给下一辈的,是基本的做人法则,在关键时刻,也会伸手援助。但在原则上,事情要尽可能让年轻人自己去办,机会要让他们自己去争取。长辈有金钱、经验、背景和关系,帮孩子安排一切,从短期看当然会稳妥得多。但如此一来,年轻人就失去“活出真我”的机会,包括体验一系列失败、并在失败中不断奋起的机会。
我有位朋友,事业成功,但却被她女儿称为“不靠谱”的妈妈。据她说,当年女儿要升高中时,她通过关系找到某名校的校长疏通,当场答应赞助4万元。结果校长不再理她。估计是许诺的钱太少了,她愁眉不展,饭桌上忍不住告诉家人,立即遭到女儿一通数落:“我的事情你别管好不好?我不笨不傻,就是不信自己考不进去! ”孩子是非分明,当然本事也不小,最终自己考进去了。再牛的学校,也要仰仗些好学生给自己撑门面。后来这位朋友再不管女儿的事情了。全家到美国定居后,女儿在当地的高中又成了头名。我也数落这位朋友:“有如此优秀的孩子,怎么还沉不住气,还要强行往孩子身上套救生圈? ”她自知无理,只是低声嘀咕一句:“咱不是就怕输在起跑线上嘛。 ”
“起跑线”,似乎已经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关键词。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说,“起跑线”之争已经推进到了子宫——每年8月都成了剖宫产高峰。很多人让孩子赶在9月1号前出生,唯恐将来推迟一年入学,输在了“起跑线”上。而美国的家长往往挖空心思让孩子晚上学,以便在同伴中显得更成熟自信。前几年大红大紫的畅销书《异类》,也早被翻译成中文,书里讲,在同年级中偏大的孩子发育超前不少,成熟得多,运动队选拔时得到的机会也多。结果,欧美的冰球、足球等职业选手,往往是上学晚的。而在中国,“起跑线”变成“抢跑线”。
就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从子宫里就开始安排,日后更是这个班那个班,这个重点那个重点,最终还要掏出100多万元让孩子去留学……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一点自作主张的余地都没有。当然,还有亲自动手帮孩子做作业、搞课题、忙申请的。大家信誓旦旦: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心里琢磨的是 “找机会能抢跑就抢跑”。
俗话说,人生就是马拉松。你看看马拉松比赛,最后的冠军,起跑时不是大多跟着别人后面气定神闲?那些刚开始冲在前面的有几个能赢?关键因素是要跑得快,就是我们所谓的素质,而不是靠抢跑几米。其实不用说马拉松了,就是跑百米,你比博尔特的起跑线超前五六米,有赢的可能性吗?
有些家长,看着孩子大学毕业多年依然一事无成,也十分不解:小时候每一步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孩子也很听话,怎么就是不行?这些家长的问题是,他们在每个节骨眼上,都试图安排孩子早比别人起跑半步。孩子已经习惯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奋斗是什么滋味。我个人的经历也可以作个旁证。读高中时,刚刚恢复高考,也开始有了所谓的 “重点学校”。我有时碰到附近重点学校的学生,吓得大气都不敢喘,觉得自己还没起跑就输了。更何况自己中小学一直功课不佳。但是,也正是这种谦卑的心理,使我不断督促自己努力,最终进了北大,比那个重点学校里的任何人分数都高。反而是到了北大,年轻气盛,没能好好利用青春的大好时光。日后事业不顺,快三十岁才开始学英语留学,一副赶末班车的心态,最终还是仰仗那种“落后了”的心态奋斗出一点果实。
年轻人,必须有从挫折中奋起、在落后中追赶的经验和精神。如果孩子都被家长安排着抢跑,哪里还有机会发展这些品质?美国社会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你目前的境遇不会决定你走到哪里,而只决定你的起点。”也就是说,我们的境遇仅是一条起跑线,而不是终点线,“境遇本身无法造就一个人,只会启示一个人”。 “输在起跑线上”的境遇,正是你彰显自己品格的机会。这些,才是我们要告诉年轻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