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天津家教
当前城市:天津 [切换其它城市] 
tj.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鐢ㄦ埛鐧诲綍 | 鐢ㄦ埛娉ㄥ唽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天津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天津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天津家教网 > 家长课堂 > 家长课堂:最可怕的教育误区是什么?

家长课堂:最可怕的教育误区是什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7-05-20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地方,我们叫它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小的地方,我们也叫它家。家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想到家,我们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有灯的家就有温暖,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希望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陷入痛苦绝境。是什么把我们引入了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电灯依然亮着,我们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父母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 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 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 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 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么失败了?”

  第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仅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 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 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 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 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 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妈妈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只需要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说什么呢?”这个妈妈说:“你告诉他, 我们来听你的讲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曾经伤害过他,我从现在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 的妈妈,我说:“这么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妈妈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 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一个“笨”字,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动力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字,经常被我们家长挂在嘴边。我们希望孩子聪明,怕孩子笨,就不时地用你真“笨”,来伤害孩子。

  几年前,我去昆明演讲。晚上,我到了一家茶叶店,随便转一转。当我走进这家店时,我看见店里一张很大的茶桌后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很漂亮。于是,我对小女孩说:“是你在看着这个店吗?你能告诉我,你的茶叶多少钱吗?”小女孩看着我摇摇头,然后说:“这儿的茶不卖。”正在这个时候,她的妈妈从我身后走了进来,我转身对她妈妈说:“你的女儿真能干,在给你看着这个店呢,她告诉我,这些茶叶不卖。”没有想到,这位妈妈立刻眉 毛竖起来,愤怒地用第二个手指头指着孩子说:“你这个孩子,真笨!”

  这样的镜头,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经常轻松、随意地把手指举出来,指着天真可爱的孩子,说他“笨”!

  这时,我回头看了看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刚才灿烂的笑脸突然间阴沉下来。我转过身,对这位年轻的妈妈说:“从现在开始,请你答应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请你一定不要对你的女儿说‘你真笨’。”

  这位妈妈先是愣住了,紧接着她笑了:“这样说她就不自信了,对吗?”

  小女孩看见我们俩在对话,她转身跑了。

  我问这位妈妈:“能告诉我,你的女儿都会干什么吗?”“噢,我的女儿很能干,她会洗袜子,也能帮我擦桌椅板凳,还能帮助我看店。”我说:“哦,原来你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儿。”

  正在这时,小女孩噔噔噔跑进来了。她先察言观色,因为孩子对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人感兴趣,她假装玩,耳朵在留意我们说什么。我对小女孩说:“刚才你妈妈告诉我,你特别能干,会洗袜子,能帮妈妈做家务,是这样吗?”刚才还一脸阴沉的小女孩,突然间脸放晴了,她脸上挂着笑说:“真的,我会干很多事情呢!”

  “那你会读书吗?”“我会啊!”“你会读什么?”“我会读《 论语 》。”“那好,你能现在给我们读读吗?”小女孩噔噔噔跑上楼,找了一本《 论语 》来。在她上楼的时候,她妈妈告诉我,这个孩子啊,爱干活,就是学习不好,她学习可费劲了,很笨,学得特别慢。

  她几岁?刚刚四岁。谈话间,她拿来《 论语 》。我说:“请你打开,来给我们读一段《论语》。”这时,我发现她低下头,胆怯了,捧着书,却不敢读。面对一个陌生人,面对妈妈灼人的目光,她紧张了,害怕了,因为她从来没自信过。面对一个陌生人,她自然胆怯。

  她一直不开口。后来我说:“这样好不好,我读一句,你读一句?”她点点头。我读一句,她跟我读一句。我们一起读《论语》开篇的“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续读了三遍,她没记住,读了五遍,还没记住。这个时候,她的妈妈表情变了,一次又一次地说:“你看!我说她笨你不信,是不是真笨!”我用眼神一次次地暗示她不要说。当我和她一起读了二十遍,她终于可以大胆地读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为什么会轻易地说一个孩子笨?因为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我们不知道孩子记忆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以及反复输入(也就是诵读)的。

  我们没有等待,我们让孩子读这么生疏的、两千多年前的句子,这些词汇对她来说真的是太陌生了,一个四岁的孩子,她怎么可能读两遍就记住呢?不可能!她需要读10遍、20遍、30遍,甚至100遍,才能够真正地铭刻在心里。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你没有烂熟于心,就没有办法脱 口而出,何况一个四岁的孩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家长不是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记得慢的原因,不去了解一个两岁、三岁、五岁……不同年龄 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心灵生长、身体骨骼肌肉协调的过程,不给孩子反复训练的机会,而是单方面地认为孩子个个都是神童,讲两三遍就应该记住,如果你没记住, 就是“笨”。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孩子听了三遍没记住,家长就认为孩子笨。其实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上学之前准备不足,词汇量不 足,阅读量不足。就像我们学英语,如果只会5个单词,你听老师给你讲英语课,是完全听不懂的。如果会500个单词就轻松多了,要是会2000个单词,就可 以上中学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词汇、知识量,他们具备的各种学习能力,如果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就 会表现得从容快乐。而让孩子从容快乐地学习,是需要在幼儿期我们耐心的帮助和指导的。

  后来,经过20遍的反复训练,这个小女孩能够非常熟练、准确、生动地诵读,后来,她来兴趣了,她发现:噢,原来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她告诉我:“我还有很多书呢,我到楼上去拿。”但那个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当孩子得到激励,得到承认时,看见自己进步了,她自然会兴奋,一兴奋就会废寝忘食,而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如果孩子不成,就简单粗暴地说孩子“笨”,在“笨”字的笼罩下,孩子不会自信,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一个病毒公式,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提起这个公式,恐怕80后的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据调查,许多80后青年存在的焦虑、恐惧心理都与这个公式有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呢?

  这个公式来自一个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从一次考试开始,直接推测到人的一生。很多家长经常信手拈来地应用在孩子每次考试前后,给孩子施加压力。

  你这次考试没得100分,就排不上前五名;

  你排不上前五名,就当不上三好生;

  当不上三好生,就考不上重点中学;

  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高中;

  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不能上重点大学;

  考不上重点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就没有好人生就没有幸福。

  这个公式成为80后身体的毒瘤,它深深地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在北京,有一群孩子告诉我,他们学习不快乐。其中有一位还是学校推选来的好的学生。我说:“你成绩很好了,为什么不快乐呢?”

  “我害怕。”

  “怕什么?”

  “我怕我这次考好了,下次呢?如果我考不好,输了怎么办?”

  我说:“那你输了会怎么办呢?”他说:“我输了就上不了好中学了,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高中了……”然后背诵一遍病毒公式。

  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中,也在重复着这个公式:今天我们没有好工作,将来就没有好生活……

  甚至在国外的留学生中,也流传着这样的忧虑,他们忧虑将来毕业了是回中国呢,还是留外国呢?留外国我们做不好怎么办?回到中国我们不适应怎么 办?学校变了,语言学系统变了,受教育环境变了,病毒公式却没变,你看,这个病毒公式多可怕。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删除这个病毒公式。如果不 删除,我们会完全陷入它的掌控之中。

  有一点儿逻辑常识和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公式根本就不合逻辑,应该是说一个非常低智商的推理。一次考试不能定终生,名牌大学也未必一定能带来飞黄腾达的好运,拥有很多钱也不一定找到幸福。为什么这样一个缺少生命智慧的推导公式会如此走红呢?

  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之灯,在我们家庭教育的这个舞台上熄灭了。

  因为我们很少用智慧去分析我们的孩子,分析我们的时代,分析我们的处境,而是经常跟着时代中各种各样流行的、时尚的,被大众传媒炒得火热的这些口号公式走。因为从众心理让我们找到安全感。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80后的网络小组,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父母皆祸害”。这个口号,真的让我们太震惊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 统的美德、孝悌的文化,那么这样一个民族,到了21世纪,竟然有一群孩子会说,父母皆祸害!天下父母无不把爱都献给了孩子,为什么结论是这样的呢?我想背 后一定有太多的故事,太多辛酸的故事,太多悲惨的故事,太多让两代人共同受伤的故事。

  家庭本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家庭本来是让我们学习受教育的最好的学校,家庭本来是爸爸妈妈传递爱和智慧的一个场所,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这里没有得 到。结论是什么,“父母皆祸害”!这是让我们震惊的。同时,这个口号摧毁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系统,让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因 为我们太恐惧了,我们恐惧一个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每天陷入盲从的一个“笨”字的指责中,我们对孩子不满,看不见希望。还有,我们被一个 可怕的病毒公式袭击之后,就心甘情愿地去忍受,于是带来了我们生活的痛苦。

  那么,如何让家长和孩子们从恐惧中走出来,删除病毒公式,放下伤人的隐形武器?这需要我们点亮智慧的灯,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从人类的自然天性中,从孩子成长的规律中,重新找回丢失的教育的宝藏。

-更多-

最新教员

  1. 吴教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2. 刘教员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 刘教员 齐齐哈尔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4. 冯教员 河北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5. 胡教员 天津外国语学院 英语
  6. 安教员 河北工业大学 金属材料工程
  7. 潘教员 天津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8. 王教员 河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王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