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分文理方案最快2017年实行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3-11-21】 2014年高考已经开始网络报名,“加分瘦身”、“异地高考”等一批高考改革举措将于本高考年度步入实施阶段。一些学生家长认为,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回应了社会呼声,但也存在“步子不大”问题。
“探索招考分离”、“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有关专家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任务,有关部门亟须出台详细“路线图”,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兑现改革承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日前透露,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文理不分科方案将很快出台。
文理不分科
方案最快今年底出台
为确保对考生的公平,一般涉及高考改革的政策都会提前三年公布,也就是从政策公布之后第一批上高一的学生开始实施。据分析,文理不分科方案最快在今年年底前出台。这意味着,高中教学不分文理科最快从明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实施,三年后,也就是2017年高考才有不分科高考的可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他支持文理不分科。也有中学校长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从培养人才角度而言,不分文理科比较好。理科生不学政史地等知识,会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理化生,在理性思维上也会欠缺。
不过,一些学生与家长担心,不分文理科,所有科都要学,是不是会增加学习负担?“不分科就得学9科,压力太大了。”一名高中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事实上,我国高考考试科目一直是减少趋势,从过去的7门逐渐改为“3+X”,但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问题就在于,评价标准始终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招生录取标准始终以考试分数为主。这就迫使老师“考什么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学什么”,并且不断攀登分数高峰。
招考分离
不推进难破应试教育体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中学过早分文理,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但如果不分文理科则必须与招考分离同步推进。所谓招考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依据统测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录取考生。改变一考定终身,才有可能避免文理不分科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多数集中在具体的技术层面,而对更为深层次的制度性弊端涉及不多,所以,“改来改去却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效果”。熊丙奇说,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因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招生格局。”熊丙奇说。
一年多考
“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很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打破“一考定终身”,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福音”。这意味着学生们无需担忧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将多年苦读付之东流,考试压力随之减小。“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很期待‘一年多考’,毕竟一次考试不能判定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有时运气好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海南高三学生张婉茜说。
海南省国兴中学高一英语教师汤少玲说,一些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英语科目一直是他们高考中要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英语科目实施“一年多考”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她认为,各高校可根据录取专业进行自主招生,“有些专业或许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很专业的英语知识,那么在招生考试中就可以减少英语分数比重或降低英语考试难度”。
其实,据记者了解,英语一年多次考试已在浙江、天津等省份试水。例如自2009年起,浙江高考英语30分的听力部分就放在每年3月和9月举行,学生最多考两次,可选最高成绩计入总分。而依据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从2016年起,该市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目前,征求意见已经结束,预计年内出台正式方案。
保送缩水
奥赛保送生从一省200多到全国200多
在不少人看来,奥赛是通往名校的“捷径”。不过从2014年起,数学等五门学科奥赛的省级获奖学生不再拥有保送资格。这一改革使得保送生名额大幅减少,但能否根治奥赛的“功利顽疾”,引发了社会新的讨论。
据了解,奥赛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等五个学科竞赛。依照最初设计,这属于课外活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随着“奥赛获奖即可保送”政策的出台,奥赛开始被一些学校和家长扭曲为“必修”类的学习。甚至有学生“专攻”一门,客观上导致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的缺失。
为了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教育部出台新规,从2014年开始,只有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方可获得高校保送资格,并需要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调整之前,5个学科的竞赛加起来,一个省就有200多人可以保送。政策调整后,具有保送资格的人数,全国只有200多。”浙江一所知名高中的奥赛辅导老师说。
加分瘦身
对“裸考生”是个利好消息
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还将面对“全国联动”的加分“瘦身”。2010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调整有关学科竞赛和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并且明确从2014年开始执行,而具体调整细则由各地制订。根据各省区市近期公布的高考加分政策,“降低分值”和“缩减项目”是两大变化取向。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心。在2014年高考中,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为肃清高考加分乱象下的这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从2009年重庆20余名高考考生民族身份造假、2010年浙江被曝出违规体育加分,到2013年清华大学拒四川“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近年来频现的加分项目泛滥、弄虚作假等现象,造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在一些省份,加分规定竟与招商引资、引才挂钩。这一旨在弥补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足的制度,异化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通道,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
对考生来说,加分“瘦身”带来的直接影响将是享受加分人数的减少,对“裸考生”无疑是利好消息。拿四川来说,此前可以享受加10分的“省三好”、“省优干”项目被砍掉,这一变化将使每年1000多名考生不再享受加分照顾。据官方公示名单统计,2013年该省享受这两项加分的考生总数为1269名。
不过,一些家长仍担心新规难以遏制权力、金钱向高考加分渗透,难以解决加分腐败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消除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必须真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此外,一些学者提出,应适当赋予高校一定自主招生权,比如对地方教育部门认定的高考加分可以不予认可。如果考生的特长不是学校或专业需求的,可以不考虑其特长。加分收益打折扣后,将有利于挤掉加分中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