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和青春期抑郁有什么不同(青春期叛逆加抑郁)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4-26】青春期叛逆与青春期抑郁的区别
引言
作为中年父母,肩负着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和保持身体健康的重任。家长应该努力在教育方面,因为教育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选择与实践的重要性
“学不会选择,你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钱庄老师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的话。懂得选择和实践的人更容易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面对需要做决定的时刻。人生中充满了选择,如选择大学、专业、工作和成为何种人。懂得选择并实践的人更受命运青睐。
自我同一性状态对选择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些路口,是从容选择还是迷茫无措,取决于自我同一性状态。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关于自己是谁,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的认识。通过自我同一性,人们可以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并为之奋斗终生。青少年面临着建立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挑战,因为他们正在经历角色同一性的冲突。青少年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会考虑“我是谁”。但由于心智尚不坚定,他们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同学的影响。建立自我同一性状态需要不断探索、选择和尝试,青春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重要时期。
通过探索和实践建立自我同一性状态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林磊儿和乔英子对自己未来的选择非常明确,因此他们有坚定的目标和学习动力。方一凡和季杨杨没有清晰的奋斗目标,缺乏动力,因此成为所谓的“学渣”。然而,在不断探索中,方一凡发现自己喜欢舞蹈并决定进入艺术道路;季杨杨在母亲生病后,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并选择学医。这两个原先被认为是“学渣”的孩子,通过自我投入取得了好成绩。因此,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状态可以远离迷茫,对未来有更具体的认知,并更好地投入当下的事情,如学习。
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行为表现
根据玛西亚的研究,青少年可能处于四种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1. 完成型同一性:具有坚定、积极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目标,努力实现目标。 2. 依赖型同一性:将父母或权威人士的要求与期望作为自己的目标。 3. 延缓型同一性:不断寻找和探索自己的方向,但很难坚定地投入并实现目标。 4. 弥乱型同一性:叛逆、不思进取,缺乏目标和投入。 面对与自己相关的抉择,不同状态的青少年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父母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
父母的养育观念对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着重大影响。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让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父母应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观点,并与他们平等对话。这样的父母能帮助孩子更早地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另一方面,过于亲密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过分关注父母的意愿,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意愿。缺乏引导的父母可能导致孩子无法设定明确的目标,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冷漠的父母可能使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从而表现出叛逆行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
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引导对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当孩子处于延缓型或弥乱型状态时,父母应重视并给予关注和爱,同时给予自由和引导。同时,人们应该意识到自我同一性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终身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最好的时间是现在,并且是一项终生任务。